热文:燃油车降价“寒气”蔓延, 民营加油站“卷”起新业态
进入2023年,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博弈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场“骨折式”降价潮,让燃油车淘汰赛进入加速阶段。"寒气"传导到产业链下游,一些加油站也开始慌了。
“加油站很焦虑”,短短几个字也许不一定能表现全部加油站的状态,但却是部分民营加油站的生存现状。行业发展的步伐没有停下,但关店的惨痛也没有剥开摆上台面,市场在调整,总有新人换旧人。
辉煌的“上半场”与焦虑的“下半场”
(资料图片)
如果把时间往回拨,会发现加油站行业也有过不错的高光时刻。彼时正值我国汽车保有量连年攀升,加油站的前途可谓光明。一旦加油站项目获批,经营者们几乎不用考虑经营效率、用户获取、运营方式的问题,便可“躺赢”。
辉煌已成过去,除却获客难、品牌力弱、服务半径受限、供应链把控不足等问题,如今大部分加油站还要面对同质化、低层次的激烈竞争,利润空间持续承压。那些齐齐走向阵亡的加油站,部分说是租赁合同到期,部分是优化门店结构,但从业者还是从中隐约嗅到了危机。
据《2020-2024年中国加油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民营加油站目前数字化普及率仅40%左右,而“两桶油”经营管理层面的数字化程度超过80%,两相对比高下立见。不难预见,如不寻求突破,等待民营油站的将是惨淡离场。
似乎到了生死一线,面对营收、利润双下滑的困境,转型升级成为艰难守业的加油站老板们的共识,有些已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传统加油站单靠油品利润显然难以立足,还得要学会另辟蹊径。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国外加油站便开始嫁接多元非油业务,目前80%的欧洲加油站都开展了非油品业务,这些业务所产生的利润已占总利润的40%-50%,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纵观国内传统的加油站,非油品业务仅占总利润额的10%左右,巨大潜力尚未开发。
可喜的是,国内在探索加油站零售业务方面也陆续有了一些实践,2022年4月山东德州建起了首家综合能源示范站,在不改变原整体布局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原加油站场地等基础资源,建成了一个集加油、充电、光伏的综合能源站,算是开了个好头。
无独有偶,协鑫电港也结合自身业务优势,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港建设。协鑫电港并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换电站,而是希望围绕换电,打造一个充换放一体化的综合能源“集散地”,并配套相关商业功能。
除了上述带有探索性质的尝试,还有更为大胆、直接落地的模式。以能链综合能源港北京大柳树旗舰站为例,它聚合了多元服务,不仅拓展了油站能源补给品类,还增加了便利店购物、汽车美容保养、餐饮、休憩等生活服务。也就是说,车主无需转场,就可以加油、充换电、保养车辆,还能吃肯德基、喝咖啡,甚至还能体验一把抓娃娃机……
没有退路可言!“弯道超车”机会来了?
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其实都在尝试拓展新业态,加油站被定义为单一的油品服务由来已久,以往一些加油站依靠区域优势做“独家生意”,商品品类少、服务差是不争的事实。时移世易,失去传统优势的加油站也是时候在满足顾客需求和提升购物体验上下点功夫了。
整体来看,当前国内民营加油站转型呈现出加速性、迫切性态势。
这其中,阻力自然不小。
不管是帮助加油站发展非油业态,还是提升加油站整体营销价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油站运营是对“人、货、场”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且是一套复杂又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系。换句话说,加油站要想真正摆脱眼前的困境,需要的是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行业中,正在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港建设的企业不在少数,有些也已经具备帮助加油站快速实现转型升级的能力。它们依托数字化和平台能力,帮助传统油站横向拓展多元能源品类、非油品服务等;纵向为油站提供从智能硬件到运营支撑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帮助油站实现跨越原有业务边界的多元经营,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我们正在帮助加油站转型升级为综合能源港这一能源零售新形态,未来要做的事就是将传统加油站转变为全能补给站,发展充电场站建设运营、便利店建设运营、非油品供应链、餐饮等多种服务,总之就是无限逼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是能链所畅想的加油站“零售新生态”,其正在帮助油站构建“人+车+生活”一体化综合服务商体系,实现持续获客和盈利。
没有撤退可言,“下半场”对于民营加油站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 杨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