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报:驭风者——记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山东能源济三煤矿副总工程师许让标

血液里流淌“亮剑”精神、取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作风硬朗干练……


【资料图】

今年五一前夕,山东能源兖矿能源济三煤矿通防副总工程师许让标,荣登2022年度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光荣榜。这位躬耕矿山“一通三防”领域23年的驭风“少帅”,以智慧和汗水彰显着保驾护航安全生产和职工生命健康的人生价值。

风到之处,使命必达

“在井下,凡是风到的地方,都是通防人的责任和岗位,这是我们的职责使命。”谈起“一通三防”工作,从区队通风技术员成长起来的许让标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

他介绍,煤矿都是“以风定产”,采掘活动更是“通风先行”,自己负责的“一通三防”专业是矿井的大系统,作业地点涉及矿井边边角角,专业范围更是一个不落。

系统琐碎复杂,肩上担子繁重。为此,他要求自己和“通防人”都要做到“腿、眼、手”三勤。别人跑到的地方,他们要跑到,别人跑不到的地方,他们更要跑到,尤其是边远地点,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所有“通防人”成为井下“跑路族”这样独特的风景线。采掘机运等专业的职工可以坐车到达作业现场,他们必须要用脚步丈量巷道,看通防设施、查跑冒滴漏、算风速风量、测各类气体。

风到之处,使命必达

“听10次汇报,不如自己到现场1次。”许让标说,腿不勤跑不到,眼不勤看不到,手不勤留隐患,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景。

“一通三防”工作涉及矿井安全生产方方面面,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必须真实、精准、及时。许让标说,通防工作不像采掘专业一样可以量化为产量和进尺,除了复杂繁琐,更而在于超前思考和过程管控,“于无声处”为安全生产和职工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他们最大的成就。

亮剑“通防路”

济三煤矿2000年12月建成投产。2019年3月,许让标“接棒”通防副总工程师的使命时,矿井已经投产近20年。尽管参加工作23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通防领域,但通防的现状,仍让这位年轻的“老通防”倍感压力巨大。

济三煤矿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相比于“对角式”通风方式,矿井投产初期采掘距离短、并列式通风优势大,但随着20余年的开采活动,采区不断延长,弊端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多:通风路线长、系统复杂、完成“使命”的巷道不能封闭、用于维护巷道的风量巨大,矿井最长通风距离达到16公里,涉及矿井西、北、东三个方向,三上三下煤层多个采区。

困难面前勇于“亮剑”的许让标,坚持超前思考,防范于未然,超前优化矿井通风系统,打牢通防设施质量。他始终坚持工作现场在井下、工作重点在系统,每月下井20个以上,每月至少对井下所有巷道进行一次“徒步安全巡检”,查摆“一通三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科学合理解决方案。

亮剑的底气,来自扎实的作风,过硬的技术。每遇到巷道贯通、瓦斯排放、溜煤眼施工、采空区封闭等重点工序施工,他都在现场指挥,做好重点环节和工序安全管控,确保了风险管控到位,工程施工安全高效。

树立“工作一次干好”理念,不干返工工程。许让标始终要求通防设施必须做到高可靠性,特别是隐蔽工程不留隐患,不留欠账,否则,会给以后通防管理留下重大隐患,处理起来会投入数倍乃至百倍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矿井带来重大安全压力和经济损失。

群雁高飞头雁领

2004年7月,26岁的许让标在参加工作的第5年,被提拔为防注工区副区长,成为当时全矿最年轻的副区长。这得益于他扎实的工作和刻苦的钻研。此后的15年,他躬耕“一通三防”矢志不渝,很快走上通防工区区长岗位。

“十几年前,冲击地压灾害刚出现,在全国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设备可以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谈起从事矿井防冲工作的那段经历,许让标记忆十分深刻。

时任防冲队队长的他,带领职工在现场摸爬滚打,亲自研究现场的施工工艺和设备,一次次研究和改进,卸压钻孔工艺、参数、钻探设备终于被他们一一攻克下来,先后参与完成坚硬顶板水力欲裂技术、深孔爆破技术、干式内排粉钻杆、干式内排粉钻头研制等30项科技成果研发。其中,导向管、易抽式抗塌孔钻头、硬质研磨钻头、干式内排粉钻杆、干式内排粉钻头、一种除尘喷嘴及除尘装置等9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也正是那个时期“从0到1”的突破,为济三煤矿成为“国家首批冲击地压防治示范矿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19年走上副总工程师岗位,许让标在组织职工技术革新上下功夫,先后组织实施了隔爆水袋挂钩自动握勾机、井下气控自动风门研制、旋转喷雾研究、束管负压监测、仪器校验平台自动控制、多重喷雾自动水幕联动控制等技术革新项目,创效近400万元,极大提高了工效,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头雁带领,群雁高飞,通防专业钻机班获得“山东省青年突击队”称号,“高传宝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获山东省煤炭行业工人先锋号。

矿井智能化、信息建设的深入推进,给通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许让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布置。他说,现在通防工作还有喷浆、开槽、构筑等许多重体力劳动,要研发机器人自动上料,减轻通防设施构筑、物料运输、密闭检查等重点工程职工劳动强度,实现机械化减人和智能化无人,确保“一通三防”长治久安。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烨莹 通讯员 江记文 陈杰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