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讯:应对挑战、积蓄优势,山钢集团 “节”尽所“能”有实招
根据中钢协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铁水成本中,煤和焦的占比由去年的35.1%上升到49.4%,已经明显高于铁资源成本。能源成本大幅上升,已经成为钢铁生产占比最高的成本项目。面对当前钢铁行业的严峻形势,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积蓄竞争优势,加大节能降耗力度都是最可靠的途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段时间以来,山钢集团开展降本节支、挖潜增效行动,练内功、夯基础、蓄动能,一场降能耗“战役”在生产一线全面打响……
强管理重精益 破解能耗之困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按照“系统用能、科学合理、合规达标、注重效益、指标先进”的原则,优化能源配置,兼顾能效与增效,加强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对标管理,向同行业先进水平看齐,系统推进工艺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节出的煤气蒸汽用于发电。10月份,发电总量为3.18亿千瓦时、吨铁自发电量为312千瓦时,均创历史纪录。
“坚持‘系统节能、科学用能、节能增效’的路线,以管理节能统领工艺节能和技术节能,挑战极限能耗,追求极致管理。”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环保能源部能源管理模块业务主任周亮文介绍,通过开展极限能耗研究,制定能效提升实施方案,从水、电、煤气、余热余能利用等模块,确定7个重点课题,配套制定专业考核办法。开展降低工序能耗、降低动力消耗成本等对标工作,系统推进工艺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项目,截至10月份,76项改善项目已完成74项。
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树牢极致用能理念,系统制定《2022年度能效提升实施方案》,采用高风温富氧大喷煤等30余项国际领先的节能工艺,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持续提升。建立精益管理体系和智能管控中心这一“静”一“动”两大管控平台。按照“物质流、能源量、信息流”的协同设计、协同运行要求,对能源、环保、生产、物流、设备进行统一设计,并进行集中监控,提高管控水平。截至10月份,吨钢综合能耗比2021年下降2%,吨钢水耗处于国内同类型企业领先水平。
新举措谋改进 筑牢降本之基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细化能耗分解,强化执行,跟踪落实。组织各产线制定实施方案,将任务目标分解为76个重点措施。采取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定节点、定考核“五定”工作法,压实主体责任。
炼铁厂烧结三车间按烧结工艺料线精细排查,制定烧结固体燃耗、煤气消耗等具体指标,全员发动,查找短板,攻坚破题。按照挖潜的目标导向,倒推制定车间生产管控措施,由车间分解至班组,由班组分解至岗位,通过“现场观察”的方式,组织党员骨干认真梳理车间工艺生产流程,查找改善点,分解改善指标,形成配档表,落实责任人,全力完成挖潜指标。“我们加快智能化、信息化升级进度,在优化生产组织、工艺流程上下功夫。通过完善智能配煤系统,落实炼焦煤极限挖潜降耗措施,降耗、降本成效显著。”莱芜分公司焦化厂生产技术室主任王鑫介绍,通过优化焦炉生产工艺,在保证生产正常的基础上,对循环氨水喷洒装置进行改造优化,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降低煤气净化系统温度,有效降低了系统电耗。推广横管初冷器余热利用技术,将余热用于城区供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按照“按质用能、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热尽其用”的用能思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煤气“零”放散,余热余能“全”利用,整体指标控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设掺烧煤气燃煤超临发电机组、燃煤气发电机组等,发电量可实现“自给有余”。采用干熄焦技术、焦炉上升管烟气余热利用技术、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等,回收高品质蒸汽。回收烧结低温烟气等低品质余热资源生产热水,推进“冬暖夏凉”运行模式,冬天热水用于厂区采暖,夏天用于脱湿鼓风制冷系统。采用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技术、富余氮气制合成氨技术,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价值,还可向社会供应清洁能源。
“两年来,日照公司海水淡化项目累计生产淡化水约730万立方米,相当于产出5个大明湖的水量!”山钢集团日照公司能源动力厂水处理专家张亚宇介绍,该项目每年利用节约的新水,可满足上万个家庭使用。
善创新求提升 探索创效之路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特钢事业部铁水由专线火车运输周转,每次运输大约需要2个小时,周转时间较长,运输过程存在温降问题,且在50吨电炉产线等待兑加期间放置时间较长,热量损失较大。为解决此难题,50吨电炉车间与生产准备车间协同配合,制作了铁水罐保温装置,让铁水罐戴上“节能帽”。“在铁水罐加装罐盖后,铁水温度提升约20摄氏度,进一步提高了铁水能源利用率,同时降低了电炉冶炼电耗,节约了生产成本。”莱芜分公司特钢事业部生产技术室主任曲锡辉介绍,此项创新年创效达934.3万元。
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原烧结三段4组烟气换热器在工艺上采取串联方式,无法独立运行,导致非采暖季时不仅热量富裕无法充分利用,造成能源浪费,而且富裕的热量会导致高温水超温汽化,容易引起超温超压事故,影响设备安全运行。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烧结发电班长张志刚牵头组建攻关团队,借助精益管理工具开展头脑风暴,寻找突破口。他们反复研讨,先后克服了工艺改变后系统改变、施工位置狭窄等一系列难题,通过合理分配介质等手段,最终完成2号、3号烟气换热器运行方式的改造,实现了“2+1”独立运行模式。攻关团队一鼓作气,根据热量平衡,对换热器运行模式进行固化,置换出低压蒸汽用于汽轮机发电,每小时提高发电量400千瓦时。烧结三段烟气换热器采取的新运行模式,不仅使能源介质得到充分利用,保障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每年还可创效176万余元。(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左丰岐 通讯员 梁玉超 杨位钦 刘佳宝 报道)
责任编辑: 杨辉
关键词: 应对挑战、积蓄优势,山钢集团 节尽所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