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鲁西矿业:稳字当头优管控 实字为要提质效

“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理念,始终谨记‘企业创造价值’根本属性,坚定不移完成亏损企业治理、层级压减和成本管控目标。”山东能源鲁西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圣国召集会议,专题研究亏损企业治理、层级压减、成本管控重点工作,一场关乎价值创造、成本制胜的管控模式新变革在鲁西矿业拉开帷幕。


(资料图)

层级管控“在行动”

鲁西矿业是山东能源整合成立的首家产业区域公司,旨在全面优化整体管控格局和管控模式,放大联合重组效应、推进资源重组整合、构建高效管控体系。

历时一年半多时间的融合发展,鲁西矿业现有管理层级单位35家,管理层级均在四级以内,煤矿和非煤矿山管理层级均为三级,符合山东能源管理层级要求。截至目前,已高效有序完成救护二大队、兖州煤机、工程公司、龙矿设计院、技师学院、临矿所属中心、株柏煤矿等亏损、经费单位吸纳整合,平稳分流安置10家单位2540人。

为完成山东能源提出的3家五级法人层级单位的压减目标,鲁西矿业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具体活动安排,按照“煤矿、非煤矿山,9月底前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12月底前法人层级控制至四级以内”总体要求,按期保质完成涉及新巨龙公司、王楼煤矿的层级压减工作。

目前,鲁西矿业各单位、部室(中心)聚焦主责,严格按照非生产性支出未开工项目一律暂缓,已开工项目提速降本原则,围绕生产、投资、设备管理、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各个环节,在设计优化、系统优化、招标采购、项目建设、库存管理、能耗管理、人资管理、信息化运行、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制定本部门本专业的成本压降管控措施,做到量化具化、清晰可视、节点推进。

安全、经济“算大账”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鲁西矿业深知安全事故对企业发展、矿井效益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将“安全第一”“办矿先治灾”作为一切工作的前置程序,围绕冲击地压“第一灾”,大力强化防冲专业建设,完成防冲技术及装备投入3.37亿元,实施重点科研项目及课题17项,聘任大数据分析师11名,健全规范防冲专项制度22项。随着“采掘分区、采掘轮作”“逢掘必探、先探后掘”、断层“先治后过”等治本之策的深入实施,以及冲击地压矿井单元支架“加长加强”支护普及化,从根本上增强了被动支护的可靠性,杜绝了冲击地压事故及灾害性大能量事件。截至目前,微震事件同比下降58%,应力预警同比下降63%。

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必须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任何时候安全投入都不能降,否则会“加倍奉还”。

聚焦优化系统、优选装备,减水平、减头面、减人员“两优三减”,构建生产系统极简高效、装备配套科学可靠的管控体系,鲁西矿业累计投入资金18.6亿元,实施智能化建设项目61项,配套更新采掘设备3395台套,减少岗位工493人。里彦煤矿实现了由炮采到高档普采、综采、智能化的迭代变革,打造了“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样板”,区队由过去的近200人,降至80人,劳动效率提高5倍以上,智能化“强安、提效、减人”立竿见影。

此外,鲁西矿业突出“标准化无盲区”建设重点,率先在李楼煤业实现井下标准化“无盲区”建设目标,并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矿井验收。如今,鲁西矿业一级标准化矿井达到10家,二级7家,三级已经全面取消,年内全部生产矿井实现“井下标准化无盲区全覆盖”。

成本制胜“真、实、硬”

鲁西矿业在全力保障保安全、利长远的必要投入基础上,坚决摒弃低效无效支出,把“成本占比前十位”项目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非必要无价值”排查,节约资金9.36亿元。深耕“精煤战略”,厉行“控矸、控水、控杂”和产品结构优化,提质增收3.1亿元。长效实施高低息置换、融资比价,最低利率降至2.2%。推动“闲置存量”变“优质增量”,变现、盘活资金3亿元。

设计优化是最大的节约、系统优化是最有力的降本措施。鲁西矿业着力建大井、办大矿、方大面,瞄准边角煤柱、综放两端头、条带煤柱、异形工作面布置,着力找煤扩量。累计完成295项优化项目,优化106个工作面,增加可采储量5538万吨,减少掘进5.18万米。新巨龙公司梳理新增优化项目86项,其中回采专业12项、掘进专业6项、机电运输专业30项,预计可多回收煤炭资源172万吨,节约成本7910万元,控员38人。降阻式通风、一站式运输、高效化排水、经济性供电已全面释放价值效益。

鲁西矿业把“两化”融合、精益管理作为“成本制胜”的有效手段,深化“非必要无价值”浪费项目排查,压减非生产性支出,专班推进“清仓利库、两金清理”,分类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低成本运营。李楼煤业全面开展“盘库清仓”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摸清库存底数,收回各类闲置物资8300余种,开办了矿区物资超市“旗舰店”,逐一登记统计、建账建册,让尘封已久的闲置物资有了“求岗求职、发光发热”的新平台。

他们还全面深化“工资是挣的,不是发的”节本创效理念,完善“薪酬杠杆撬动、激励岗位流动、优化人员结构”的机制体系,严格按照三类人员70%、25%、5%分配工资增长部分,地面、井下辅助、采掘收入比例提高至1:1.67:2.59。以优化薪酬分配为导向,推动员工自主向生产一线流动。推行“两置换、一充实”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完成女职工置换地面男职工94人,地面岗位置换井下岗位376人,向一线充实538人,持续降低用工成本,累计控员3641人。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左丰岐 通讯员 徐虎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