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大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消灭“可治角膜盲” ,复明每一位患者-环球热议
史伟云站在孩子们和患者家属中间露出了笑容,他为来自云南、上海、四川、福建、新疆、黑龙江、西藏等地的小患者们切除眼睛里的角膜皮样瘤,这一瞬间被定格在照片上,没有什么比解决患者病痛更令史伟云感到高兴的。近日,为了解决史伟云教授一号难求的局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以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患者能够尽快找到史伟云进行角膜皮样瘤手术。
(资料图)
详细的术前检查、优质的角膜材料、精准的麻醉实施,史伟云在显微镜下快速地对角膜上的皮样瘤病变进行一层层剥切,完整切除肿瘤,并根据患儿病灶大小联合了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的厚度只有500微米,史伟云手术中板层角膜植床的厚度只有10微米,这样才能保证手术排异性最低。这种手术方式可以保留患儿的角膜植床,术后排斥率极低,并且极少复发。患儿家属们激动地在全国患者群里分享手术的成功,这种供受体角膜精准匹配的手术方式在国际上被称为“史氏手术”。史伟云教授介绍,为了让角膜皮样瘤患儿恢复更快,没有明显的疤痕,每一例角膜皮样瘤手术前都需要工作人员到眼库进行严格、精准的角膜匹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角膜疾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史氏手术”解决,很多人必须等待更换角膜才能复明。“虽然角膜捐献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是捐献量仍远远少于等待复明的患者。”史伟云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连续多年建议为器官捐献立法。
除了人角膜供体,有没有一种角膜可以不依靠器官捐献呢?2015年,史伟云团队成功从动物角膜中研发出世界首个生物工程角膜,可以部分替代人角膜为患者复明。“这种角膜是用猪角膜基质,经过脱细胞和去抗原处理后,来替代人角膜基质。”史伟云介绍,这就解决了30-40%角膜可治盲患者的复明问题,这是一项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划时代产品,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角膜供体奇缺的困境。
可现实的难题是,角膜盲中有15%是重症患者,常规的人角膜和生物工程角膜供体移植仍然无效,人工角膜是唯一的复明手段。“一些重度烧伤创伤患者只能依靠人工角膜移植。”史伟云解释。
过去,人工角膜只能依靠国外进口。史伟云深知,单纯依靠外国相关产品就会被“卡脖子”。于是他带领团队与国内知名企业一起向国产人工角膜研发发起冲锋。经过全国多中心的临床实验,史伟云带领团队根据我国患者角膜及眼表结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出的人工角膜,表面光洁度、光学偏心、光谱透过率、分辨率等物理化学及光学指标均优于国外的人工角膜,并且费用将大幅度降低。去年,该人工角膜已获批Ⅲ类植入性医疗器械,可以在我国医疗机构广泛使用,填补了国内空白,为重度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
我国曾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诺消灭“可治盲”,由史伟云领衔的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让我国消灭可治盲的承诺成为现实,而国产人工角膜也给我国终末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机会。史伟云说,我们有能力让每一名“可治的角膜盲”患者复明。
师从我国著名的角膜病专家、中国工程院眼科学院士——谢立信教授,史伟云从事眼科事业40余年来,一直坚持工作在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能够熟练进行各类复杂的角膜移植术。他连续10年担任中华医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是我国角膜病诊疗领域的领军者。2022年,史伟云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史伟云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眼科专家,更是一位帅才科学家。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接连攻克眼科领域角膜材料紧缺、角膜复杂手术等难题,所在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等,他培养的百余名名博士、硕士也逐渐成为国内眼科领域的中坚力量。
如今,史伟云仍坚守在临床一线,5月11日一上午就做了15台手术,他一年的手术量至少1500台。无论在哪一楼层的手术室,史伟云都坚持爬楼梯,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史伟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上攀登,如今,史伟云团队正在研发一系列可用于各种角膜病患者的材料,如硅凝胶材料,它可以像胶水一样滴到病变的角膜里进行修复,还在干细胞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史伟云给记者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由于面部疾病正在接受针灸治疗,但手术时间一到,他立刻中断针灸取下针头赶往手术室。抢救患者要分秒必争。因为他的每一台手术都将给患者带来一生的改变。“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所从事的事业将给患者带来一生的光明。”史伟云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丽 报道)
责任编辑: 张西可
关键词: